第129章 一石激起千层浪
范齐贤一见皇帝问话,连忙出列,清了清嗓子:
“陛下!微臣根据战报统计,定北军在战前在册人数是三万两千人,现在仅剩下五千四百三十人!”
众人一听都是一片惊呼。
看来经过这一战,杨家这支定北军,被彻底被打残了。
“不仅如此!这剩下的五千多人里,几乎人人带伤,其中重伤者约一千两百人!
“前后两月,定北军斩杀契丹敌军,约在五万左右...”
“哎!定北军取得这次大捷,也是伤筋动骨了啊...”
赵全真听闻这些数字,也不由感慨一句,示意范齐贤继续说下去。
“按我大华朝制度,边关一线士卒,阵亡和伤残抚恤,按级别分三等,最高十五贯,最低十贯!
“将官最高抚恤一百五十贯,最低五十贯,事后还需追赠和安抚阵亡亲属,减免赋税等!”
“另加上这次斩杀敌军奖赏等,总计折合白银约一百五十万贯,布匹绢丝三万匹。”
现在大华朝一贯钱相当于一两银子,而边关士卒最危险,每月军饷也仅有三百文!
所以当范齐贤报出这个数字后,大家虽是一惊,但能打败契丹,总比赔偿好!
但宰相钱惟庸的嘴角,却是轻轻一抽!而户部尚书钱大均,这时更是立即就站了出来道。
“陛下,此次大捷应该犒赏,但这几年全国大旱,地方歉收,户部实在拿不出这些钱啊!”
“钱尚书,立功就当重赏,否则若不然,岂不是寒了前线将士们的心?”
行营大总管郑纲,一听钱大均这话,立马怒道。
曹、杨、高三家军队,名义上都是他的属,现在高家军已经算是名存实亡了。
对杨家军他再不全力维护,还有何面目面对,昨晚带伤来访的镇北侯杨华?
更何况钱惟庸成为宰相后,这户部基本就被钱家掌管了,差不多快成了他的钱袋子。
这些年来,钱家人在里面,到底捞了多少钱,没人知道。
但如果说宰相钱惟庸,是大华第二贪,那绝对没人敢排第一。
而赵全真之所以这么多年信任钱惟庸,任他为相,一是因为他确实有才。
但更主要的是因为这厮,真的会搞钱。
就是一只蛤蟆,在他手里,都能给你攥出尿来!
现在钱大均跳出来说户部没钱,谁能相信?
“郑大人,我可没说不赏,只是户部暂时没那么多钱,或是要等待一段时间!”
钱大均理直气壮的狡辩道。
曹杰这时上前说道:
“钱大人,重赏一定要及时啊!这样前线士卒自会感激皇恩,今后更加奋勇杀敌!”
“哼!现在各处都要用钱,这不户部刚刚拨了五十万,给到东北都督府嘛!”
“要不户部,现在就把这笔钱扣下,好用作犒赏雁门关士卒可好?”
钱大均也毫不退让。
“钱大人,你?”
曹杰一时语塞,原来这王八蛋,是在这等着他!
明知那笔钱,主要是将用在曹凤的二万大军身上!
因为朝堂上,很多求和派官员,都不满郑纲的主张言论。
所以在户部之前,就一直找借口,拖欠东北都督府的军饷。
上次好不容易,因边关战事吃紧,让郑纲找到机会讨了回来。
现在这批人,就是在故意使坏!
以挑拨曹、杨两家关系,也让郑纲难受。
郑纲更是怒目而视:“陛下,钱大均挑拨离将,蛊惑朝堂,请陛下下令,罢免此贼!”
“行了,你们别吵了。”
赵全真制止两人,看向宰相钱惟庸:“钱相,你认为呢?”
“回陛下,老臣定北军立下如此大功,理当重赏。”
钱惟庸淡淡回道。
郑纲等人脸上不由一喜。
而钱大均则微微皱眉,有些不解!
然而钱惟庸接着说道:“不过钱尚书说的也有道理,此时户部钱财紧张,一时也没那么钱。”
“不如先命兵部记各人战功,分批赏赐!让镇北侯先提供部分,急需抚恤和奖赏的士卒名单!”
“至于剩下士卒,一待夏季税收交上来,微臣立即督促户部补发,绝不拖欠!”
“嗯!钱相言之有理……那就按照钱相所言去办吧。”
赵全真沉吟片刻,微微点头。
他不知道户部现在,到底有没有钱!
但他作为皇帝,既然说要奖赏,而宰相也已当场表示会执行,那就行了!
至于郑家、杨家、兵部,今后怎么和户部对接拉扯,那他就不会再过问了。
文臣和武将,本就不能让他们搞到一起。
而礼部尚书王星辰本想出列,但看到吏部尚书郑阳轻轻摇头,叹气一声忍住了。
他们都看出来,宰相钱惟庸这招的毒辣!
那些定北军士卒都跟着镇北侯出生入死,此时让他先提供部分抚恤奖赏名单!
手心手背都是肉,到时他一旦一碗水端不平,就可能引发定北军内部士卒的不满。
这就是明显在为杨家挖坑。
“犒赏一事已了!诸位爱卿可还有事?”
“陛下!大华和契丹战争这么多年,这是我们取得的第一次正面大捷!是此次雁门关大捷取胜的关键!
“赖因桃源县李天华智勇双全,火烧敌营,阵斩敌酋,微臣认为,此人按战功该封爵!”
郑纲再次出列,大声说道。
“什么?封爵?”
一石激起千层浪,朝廷顿时如炸了锅一般。
大华立国一百多年,开国皇帝赵恒山,当时只册封可以世袭罔替的三公、八侯、十二个伯爵。
可见在大华,这爵位还是很值钱的!
而至于那些不能转给子孙的子爵、男爵等,其后代也可以承蒙祖上余荫,渐渐转为世家大族。
再加上他们之间相互联姻,以及各种利益关系!
在地方上的势力,都是盘根错杂,起码也可以呼风唤雨。
所以无论谁一旦被封爵,哪怕只是最低等的男爵,那他也就自动成为统治阶级一员,有了极高的社会地位。
在大华朝,读书人终极目标,就是京城东华门唱名,高中进士,鱼跃龙门,成为朝堂大佬。
但对武人来说,要想出人头地,光门耀祖,终极目标就只有立功封爵。
又因赵家皇室一直采取重文轻武政策,这么多年武将被打压厉害,
为了文武平衡,到了惠宗帝的老爹哲宗帝时,才下旨明文规定,非军功者,不得授爵。
但自从赵全真登基做皇上这么多年以来。
因对外屡打败仗,对武将封爵几乎是凤毛麟角。
一名武将想要被封爵,比文人考中进士难度大多了
至于朝堂上那些求和派的当朝大佬们。
呵呵,不好意思,反正和他们没半毛钱关系,都好像忘了还有立功封爵这一事。
所以当众人听到,东北都督府行营大总管郑纲,提到这事。
顿时都是一片哗然
“陛下!微臣根据战报统计,定北军在战前在册人数是三万两千人,现在仅剩下五千四百三十人!”
众人一听都是一片惊呼。
看来经过这一战,杨家这支定北军,被彻底被打残了。
“不仅如此!这剩下的五千多人里,几乎人人带伤,其中重伤者约一千两百人!
“前后两月,定北军斩杀契丹敌军,约在五万左右...”
“哎!定北军取得这次大捷,也是伤筋动骨了啊...”
赵全真听闻这些数字,也不由感慨一句,示意范齐贤继续说下去。
“按我大华朝制度,边关一线士卒,阵亡和伤残抚恤,按级别分三等,最高十五贯,最低十贯!
“将官最高抚恤一百五十贯,最低五十贯,事后还需追赠和安抚阵亡亲属,减免赋税等!”
“另加上这次斩杀敌军奖赏等,总计折合白银约一百五十万贯,布匹绢丝三万匹。”
现在大华朝一贯钱相当于一两银子,而边关士卒最危险,每月军饷也仅有三百文!
所以当范齐贤报出这个数字后,大家虽是一惊,但能打败契丹,总比赔偿好!
但宰相钱惟庸的嘴角,却是轻轻一抽!而户部尚书钱大均,这时更是立即就站了出来道。
“陛下,此次大捷应该犒赏,但这几年全国大旱,地方歉收,户部实在拿不出这些钱啊!”
“钱尚书,立功就当重赏,否则若不然,岂不是寒了前线将士们的心?”
行营大总管郑纲,一听钱大均这话,立马怒道。
曹、杨、高三家军队,名义上都是他的属,现在高家军已经算是名存实亡了。
对杨家军他再不全力维护,还有何面目面对,昨晚带伤来访的镇北侯杨华?
更何况钱惟庸成为宰相后,这户部基本就被钱家掌管了,差不多快成了他的钱袋子。
这些年来,钱家人在里面,到底捞了多少钱,没人知道。
但如果说宰相钱惟庸,是大华第二贪,那绝对没人敢排第一。
而赵全真之所以这么多年信任钱惟庸,任他为相,一是因为他确实有才。
但更主要的是因为这厮,真的会搞钱。
就是一只蛤蟆,在他手里,都能给你攥出尿来!
现在钱大均跳出来说户部没钱,谁能相信?
“郑大人,我可没说不赏,只是户部暂时没那么多钱,或是要等待一段时间!”
钱大均理直气壮的狡辩道。
曹杰这时上前说道:
“钱大人,重赏一定要及时啊!这样前线士卒自会感激皇恩,今后更加奋勇杀敌!”
“哼!现在各处都要用钱,这不户部刚刚拨了五十万,给到东北都督府嘛!”
“要不户部,现在就把这笔钱扣下,好用作犒赏雁门关士卒可好?”
钱大均也毫不退让。
“钱大人,你?”
曹杰一时语塞,原来这王八蛋,是在这等着他!
明知那笔钱,主要是将用在曹凤的二万大军身上!
因为朝堂上,很多求和派官员,都不满郑纲的主张言论。
所以在户部之前,就一直找借口,拖欠东北都督府的军饷。
上次好不容易,因边关战事吃紧,让郑纲找到机会讨了回来。
现在这批人,就是在故意使坏!
以挑拨曹、杨两家关系,也让郑纲难受。
郑纲更是怒目而视:“陛下,钱大均挑拨离将,蛊惑朝堂,请陛下下令,罢免此贼!”
“行了,你们别吵了。”
赵全真制止两人,看向宰相钱惟庸:“钱相,你认为呢?”
“回陛下,老臣定北军立下如此大功,理当重赏。”
钱惟庸淡淡回道。
郑纲等人脸上不由一喜。
而钱大均则微微皱眉,有些不解!
然而钱惟庸接着说道:“不过钱尚书说的也有道理,此时户部钱财紧张,一时也没那么钱。”
“不如先命兵部记各人战功,分批赏赐!让镇北侯先提供部分,急需抚恤和奖赏的士卒名单!”
“至于剩下士卒,一待夏季税收交上来,微臣立即督促户部补发,绝不拖欠!”
“嗯!钱相言之有理……那就按照钱相所言去办吧。”
赵全真沉吟片刻,微微点头。
他不知道户部现在,到底有没有钱!
但他作为皇帝,既然说要奖赏,而宰相也已当场表示会执行,那就行了!
至于郑家、杨家、兵部,今后怎么和户部对接拉扯,那他就不会再过问了。
文臣和武将,本就不能让他们搞到一起。
而礼部尚书王星辰本想出列,但看到吏部尚书郑阳轻轻摇头,叹气一声忍住了。
他们都看出来,宰相钱惟庸这招的毒辣!
那些定北军士卒都跟着镇北侯出生入死,此时让他先提供部分抚恤奖赏名单!
手心手背都是肉,到时他一旦一碗水端不平,就可能引发定北军内部士卒的不满。
这就是明显在为杨家挖坑。
“犒赏一事已了!诸位爱卿可还有事?”
“陛下!大华和契丹战争这么多年,这是我们取得的第一次正面大捷!是此次雁门关大捷取胜的关键!
“赖因桃源县李天华智勇双全,火烧敌营,阵斩敌酋,微臣认为,此人按战功该封爵!”
郑纲再次出列,大声说道。
“什么?封爵?”
一石激起千层浪,朝廷顿时如炸了锅一般。
大华立国一百多年,开国皇帝赵恒山,当时只册封可以世袭罔替的三公、八侯、十二个伯爵。
可见在大华,这爵位还是很值钱的!
而至于那些不能转给子孙的子爵、男爵等,其后代也可以承蒙祖上余荫,渐渐转为世家大族。
再加上他们之间相互联姻,以及各种利益关系!
在地方上的势力,都是盘根错杂,起码也可以呼风唤雨。
所以无论谁一旦被封爵,哪怕只是最低等的男爵,那他也就自动成为统治阶级一员,有了极高的社会地位。
在大华朝,读书人终极目标,就是京城东华门唱名,高中进士,鱼跃龙门,成为朝堂大佬。
但对武人来说,要想出人头地,光门耀祖,终极目标就只有立功封爵。
又因赵家皇室一直采取重文轻武政策,这么多年武将被打压厉害,
为了文武平衡,到了惠宗帝的老爹哲宗帝时,才下旨明文规定,非军功者,不得授爵。
但自从赵全真登基做皇上这么多年以来。
因对外屡打败仗,对武将封爵几乎是凤毛麟角。
一名武将想要被封爵,比文人考中进士难度大多了
至于朝堂上那些求和派的当朝大佬们。
呵呵,不好意思,反正和他们没半毛钱关系,都好像忘了还有立功封爵这一事。
所以当众人听到,东北都督府行营大总管郑纲,提到这事。
顿时都是一片哗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