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它并没有消失,它只是转移了
张怀民这些年也一直贬谪在外。
不出意外的话,他应该就死在贬谪之地。
可这不是出意外了吗?
李清照可以到未来去了,大宋多了这个变量,蝴蝶效应来了。
李清照见到赵煦后,就请求赵煦把苏轼接回来。
赵煦命人去接苏轼,顺便再把苏轼的好友们都一起接回来。
那肯定少不了张怀民。
苏轼社交能力特别强,人格魅力很大,朋友多。
可是能让他写在诗文里的朋友并不多,张怀民就是其中一个,俩人关系可见一斑。
大宋积弊已久,赵煦需要更多人回来救国了。
把苏轼和苏轼的小伙伴们召回,也是为了能让更多人支持苏轼,支持他。
大宋的旧党误国误民,多少大宋将士在战场上厮杀,好不容易收回旧地,却让旧党要求归还敌国。
那些在战场上牺牲的宋军的家里人,都恨死那些旧党了。
他们家的男人上战场牺牲了生命才打下来的土地,因为旧党几句话就还回去,就那么白打了?宋军的家属能不恨他们?有志气的皇帝能不恨他们?
可有很多旧党,并不是心思坏。
比如司马光。
这人放在历史长河中绝对是要被钉在耻辱柱上的,他在整个神宗朝,就是那群主张战略收缩的旧党之首。
可他自己,或许并不知道自己在“干坏事”。
司马光一生清贫,不贪不腐不享受,他做的所有事,从来不为自己谋取过任何利益。
和他斗了一辈子的政敌王安石死的时候,他还悲痛悼念,甚至让人善待王安石的家人。
他一辈子都在为百姓谋利益,他并不知道自己的所有“好心”都是误国误民。
还有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张载,他是真的很想为生民立命,想为万世开太平的。
他并不知道他和他的伙伴们所主张的理学,会让大宋变成一个“外斗外行,内斗内行”,打外敌怂得一批,打自己人往死里揍的,又怂又欠揍的朝代。
这就是神宗皇帝当初的困境。
坏人直接杀了就是了。
关键是很多误国误民的旧党,都抱着一颗爱国爱民的心,这让神宗怎么搞。
以至于神宗皇帝到死都搞不定那群旧党,就那么带着遗憾与世长辞了。
这也是李清照非得让张怀民回京的原因。
李清照是必须让苏轼加入她和章惇的阵营的,苏轼作为一个曾经的旧党,突然变新党了,遇到的阻碍肯定更大,那就更需要更多人支持了。
这样的前提下,张怀民怎么可能不被抓回来。
毕竟再怎么相爱相杀,张怀民肯定会站在苏轼那边的。
张怀民知道是因为苏轼他才能回京的,这一路上拖拖拉拉。
苏轼一直被贬,他因为苏轼被召唤回京,绝对不是啥好事。
说不定是让他去干更苦更累的活儿的,他才不着急。
可当回到东京后,他发现好像事情和他想象中不一样?
章宰执竟然给他安排了一个很宽敞的宅院让他安顿一家老小,并且还说是官家赏赐的?
这些年张怀民也是到处被贬,带着家人住过漏风漏雨的房子,住过被老鼠打满洞的破屋。
更年轻的时候还住过承天寺,和一群老和尚住在一块,每天都见不到一点荤腥。
他现在竟然可以有这么好的房子?
只可惜,章惇实在是太忙了。
张怀民刚从边陲之地被召回,也无从见章惇,不知道章惇为什么会给他这个房子,他只好去找苏轼问情况。
到苏轼的新宅邸,发现也是一个很大的宅子,张怀民都惊呆了。
王朝云正在院子里收衣服。
章惇给安排了仆从,可她习惯了劳作。
见到张怀民来,她自己都吓了一跳,赶紧把苏轼的小儿子,还有几个小孙儿都叫出来。
苏轼的小儿子苏过在最后一次见张怀民的时候,还是个小孩,现在都当爹了。
苏轼的那些孙儿,更是没见过张怀民。
王朝云一一给介绍,告诉孩子们这是苏轼的好朋友。
孩子们也听苏轼说过张怀民,见到张怀民一点都不认生。
苏过去给张怀民端茶倒水,王朝云去端点心。
苏过的几个孩子还小,好在他们刚记事,就总听苏轼回忆在黄州的时候又清贫又快乐的时光,对张怀民早就很了解了,都很亲近张怀民。
只是围着张怀民的孩子们都非常疑惑。
“孩子们,怎么了?”王朝云把小点心端过来,看到孩子们那满头挂问号的样子问。
“奶奶,张爷爷怎么和爷爷说的不太一样呀?”
“是哦!真的一点都不一样呀!”
“这真的是张爷爷吗?不太像啊。”
“真的真的,张爷爷和爷爷说的一点都不一样!”
……
孩子们一致口径。
张怀民哈哈大笑。
“哈哈哈,孩子们,你们爷爷和我在黄州的时候啊,我还很年轻。
我比你们爷爷小好多,那时候我脸上没有皱纹,头上也没有白发,现在长出了白发和皱纹咯,肯定和在黄州的时候不一样啦。”
“不是的哦!”几个小豆丁摇头。
“嗯?那你们爷爷怎么描述我的?”
“这里~~”苏轼的小孙女儿指着自己眼睛下方。
“爷爷说,张爷爷这里有好黑好黑的黑眼圈哒!”
“嗯哒嗯哒!爷爷说,张爷爷的黑眼圈就跟天生的一样喔~~”
“张爷爷,您的黑眼圈呢?”
“是喔是喔,您的黑眼圈怎么不见啦?”
一群小豆丁可好奇了。
张怀民:……
王朝云:……
张过:……
“张叔,童言无忌,童言无忌,喝茶,喝茶。”苏过很尴尬地招呼。
王朝云也赶紧招呼张怀民吃点心。
张怀民回忆起黄州的日子了……真是痛并快乐着啊。
好怀念,那时候,他可真年轻啊,不知天高地厚,和苏轼在一块也很快乐,但是他好像也不太想回去……
“其实我的黑眼圈没有消失。”张怀民看向苏轼的那群小豆丁孙儿。
“它们只是转移了。”
“什么啊?”小豆丁们不理解。
不出意外的话,他应该就死在贬谪之地。
可这不是出意外了吗?
李清照可以到未来去了,大宋多了这个变量,蝴蝶效应来了。
李清照见到赵煦后,就请求赵煦把苏轼接回来。
赵煦命人去接苏轼,顺便再把苏轼的好友们都一起接回来。
那肯定少不了张怀民。
苏轼社交能力特别强,人格魅力很大,朋友多。
可是能让他写在诗文里的朋友并不多,张怀民就是其中一个,俩人关系可见一斑。
大宋积弊已久,赵煦需要更多人回来救国了。
把苏轼和苏轼的小伙伴们召回,也是为了能让更多人支持苏轼,支持他。
大宋的旧党误国误民,多少大宋将士在战场上厮杀,好不容易收回旧地,却让旧党要求归还敌国。
那些在战场上牺牲的宋军的家里人,都恨死那些旧党了。
他们家的男人上战场牺牲了生命才打下来的土地,因为旧党几句话就还回去,就那么白打了?宋军的家属能不恨他们?有志气的皇帝能不恨他们?
可有很多旧党,并不是心思坏。
比如司马光。
这人放在历史长河中绝对是要被钉在耻辱柱上的,他在整个神宗朝,就是那群主张战略收缩的旧党之首。
可他自己,或许并不知道自己在“干坏事”。
司马光一生清贫,不贪不腐不享受,他做的所有事,从来不为自己谋取过任何利益。
和他斗了一辈子的政敌王安石死的时候,他还悲痛悼念,甚至让人善待王安石的家人。
他一辈子都在为百姓谋利益,他并不知道自己的所有“好心”都是误国误民。
还有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张载,他是真的很想为生民立命,想为万世开太平的。
他并不知道他和他的伙伴们所主张的理学,会让大宋变成一个“外斗外行,内斗内行”,打外敌怂得一批,打自己人往死里揍的,又怂又欠揍的朝代。
这就是神宗皇帝当初的困境。
坏人直接杀了就是了。
关键是很多误国误民的旧党,都抱着一颗爱国爱民的心,这让神宗怎么搞。
以至于神宗皇帝到死都搞不定那群旧党,就那么带着遗憾与世长辞了。
这也是李清照非得让张怀民回京的原因。
李清照是必须让苏轼加入她和章惇的阵营的,苏轼作为一个曾经的旧党,突然变新党了,遇到的阻碍肯定更大,那就更需要更多人支持了。
这样的前提下,张怀民怎么可能不被抓回来。
毕竟再怎么相爱相杀,张怀民肯定会站在苏轼那边的。
张怀民知道是因为苏轼他才能回京的,这一路上拖拖拉拉。
苏轼一直被贬,他因为苏轼被召唤回京,绝对不是啥好事。
说不定是让他去干更苦更累的活儿的,他才不着急。
可当回到东京后,他发现好像事情和他想象中不一样?
章宰执竟然给他安排了一个很宽敞的宅院让他安顿一家老小,并且还说是官家赏赐的?
这些年张怀民也是到处被贬,带着家人住过漏风漏雨的房子,住过被老鼠打满洞的破屋。
更年轻的时候还住过承天寺,和一群老和尚住在一块,每天都见不到一点荤腥。
他现在竟然可以有这么好的房子?
只可惜,章惇实在是太忙了。
张怀民刚从边陲之地被召回,也无从见章惇,不知道章惇为什么会给他这个房子,他只好去找苏轼问情况。
到苏轼的新宅邸,发现也是一个很大的宅子,张怀民都惊呆了。
王朝云正在院子里收衣服。
章惇给安排了仆从,可她习惯了劳作。
见到张怀民来,她自己都吓了一跳,赶紧把苏轼的小儿子,还有几个小孙儿都叫出来。
苏轼的小儿子苏过在最后一次见张怀民的时候,还是个小孩,现在都当爹了。
苏轼的那些孙儿,更是没见过张怀民。
王朝云一一给介绍,告诉孩子们这是苏轼的好朋友。
孩子们也听苏轼说过张怀民,见到张怀民一点都不认生。
苏过去给张怀民端茶倒水,王朝云去端点心。
苏过的几个孩子还小,好在他们刚记事,就总听苏轼回忆在黄州的时候又清贫又快乐的时光,对张怀民早就很了解了,都很亲近张怀民。
只是围着张怀民的孩子们都非常疑惑。
“孩子们,怎么了?”王朝云把小点心端过来,看到孩子们那满头挂问号的样子问。
“奶奶,张爷爷怎么和爷爷说的不太一样呀?”
“是哦!真的一点都不一样呀!”
“这真的是张爷爷吗?不太像啊。”
“真的真的,张爷爷和爷爷说的一点都不一样!”
……
孩子们一致口径。
张怀民哈哈大笑。
“哈哈哈,孩子们,你们爷爷和我在黄州的时候啊,我还很年轻。
我比你们爷爷小好多,那时候我脸上没有皱纹,头上也没有白发,现在长出了白发和皱纹咯,肯定和在黄州的时候不一样啦。”
“不是的哦!”几个小豆丁摇头。
“嗯?那你们爷爷怎么描述我的?”
“这里~~”苏轼的小孙女儿指着自己眼睛下方。
“爷爷说,张爷爷这里有好黑好黑的黑眼圈哒!”
“嗯哒嗯哒!爷爷说,张爷爷的黑眼圈就跟天生的一样喔~~”
“张爷爷,您的黑眼圈呢?”
“是喔是喔,您的黑眼圈怎么不见啦?”
一群小豆丁可好奇了。
张怀民:……
王朝云:……
张过:……
“张叔,童言无忌,童言无忌,喝茶,喝茶。”苏过很尴尬地招呼。
王朝云也赶紧招呼张怀民吃点心。
张怀民回忆起黄州的日子了……真是痛并快乐着啊。
好怀念,那时候,他可真年轻啊,不知天高地厚,和苏轼在一块也很快乐,但是他好像也不太想回去……
“其实我的黑眼圈没有消失。”张怀民看向苏轼的那群小豆丁孙儿。
“它们只是转移了。”
“什么啊?”小豆丁们不理解。